《——【·前言·】——》
完颜宗干在金朝早期是位非常关键的大佬,他虽然是金太祖完颜阿骨打的头生子,但自个儿没当皇帝。不过,他手里的权力可比皇位大多了,连金朝的皇上们都得听他的指挥。
【从女真部落到金朝的开端】
宗干降生于女真部落动荡不安的年代,那时候女真人被辽国压制,没啥发言权。打猎的、种地的、打仗的,这些就是他们的身份象征。
阿骨打,那可是个铁打的汉子,宗干的老爹就是他。宗干这小子,打小就跟着学骑马射箭,上山打猎,保卫家园,还参与处理部落里的各种纷争。
1114年,情况大变样了,辽国变得又烂又没本事,北边乱得一塌糊涂。阿骨打一看时机到了,就打算起兵反抗。女真人盼这天盼了好久,宗干自然得冲在前面。他虽说没有特别突出的表现,但一直都在旁边帮他老爹出力。
天辅元年那会儿,完颜阿骨打站出来宣布,咱们金朝成立了!这下子,女真人总算是摆脱了辽国的欺压。宗干呢,他原来只是个部族里的年轻小伙子,后来一跃成为了金朝里头的重要皇室成员。
金和辽的冲突迅速加剧,宗干在军队里头管起了后勤和收编叛军的工作。他虽不是冲锋陷阵的勇士,但却很擅长稳固大后方,这点深得他父亲的赞赏。慢慢地,宗干也开始涉足政务,和阿骨打一起打理金国的日常事务。
重大的职责让他走上了新的道路,在1122年,阿骨打指派宗干带领士兵去攻打中京。中京那可是辽国的一个关键地方,要是能够攻下来,金朝的地盘就能变得更大了。宗干就开始筹备军队,打算来个突袭。
当队伍抵达中京,辽军毫无预警地一败涂地。他亲自上了战场指挥,这一仗打下来,让宗室的声望更加稳固了。
天祚帝一溜烟儿地逃跑,给金朝的崭露头角创造了机会,阿骨打乐坏了。就在那一年,宗干被升为了“国论勃极烈”,这个头衔代表着他在宗室里的地位噌噌往上涨。
宗干心里清楚,金朝往后不能光靠打仗过日子。他瞅着老爹在搞新规矩,还学着中原那套,开始看重管理国家。女真人嘛,是靠拳头打出一片天的,但要牢牢管住北方这块地,老路子得改改。
【皇位还是幕后操纵】
1123年,完颜阿骨打离世了,这事儿来得太突然。金朝那会儿才成立没几年,根基还没打牢呢。女真族的皇族里头,意见多得是,不统一。阿骨打的几个亲弟弟,还有宗干的那些兄弟们,心里头都有那么点儿小九九,都盯着那个皇位,成了大伙儿争斗的焦点。
宗干对皇位没动心思,那宝座不是他想要的。女真族有个老规矩,讲究论资排辈,阿骨打的亲弟弟吴乞买声望更高,手里还握着兵权。宗干干脆站边了吴乞买。
他放手了那些看得到的权势,但实际上把金朝的里里外外都抓得紧紧的。宗干坐上了“国论勃极烈”的位子,这个头衔让他把皇族的事情都攥在了手里。等吴乞买当上皇帝后,宗干又忙着稳住朝廷,让皇族的人都安下心来,还帮着搞起了改革。
金太宗吴乞买心里头明白,宗干那可是个大能人。到了1125年,金军一鼓作气打下了辽国的都城上京,辽国就这么完了。宗干呢,他虽然没去前线打仗,但整个事儿都是他在后面张罗的。调兵遣将、保障后勤,还有理顺内部的那些乱子,全都是他一手操办的。
战后,宗干的地位变得更为关键。金朝急着要搞套新规矩,但里头意见多得很,到底是守着女真的老一套,还是学学中原的那些文化,宗干站队在后边那个选项上。
他搞了个新花样,给职位起了名字,还照着汉文化的规矩,搞了一套礼仪制度。
宗干深知,光靠战场上的赢仗可摆不平所有麻烦。辽国一垮,北边乱成了一锅粥,这儿那儿老是闹起义。他就在金太宗身旁帮手,一块去收拾这些烂摊子,还重新划了地盘管理。这么一来,金朝的江山算是慢慢坐稳了。
宗干在推进汉化改革时遇到了不少阻力,他的举动引来了众多保守派的强烈不满。女真人觉得,自己的老传统正在一点点被淡化,因此对宗干的做法心怀怨气。有些人甚至背地里搞小动作,试图制造各种纷争来表达他们的不满。
宗干一点也没被吓倒,他靠实际行动向大家展示,这条路走得通,没错。
1135年的时候,金太宗身体不行了,朝廷里头又开始抢权夺利。这次,宗干挺身而出,他打算推自己的侄子完颜亶当皇上。因为完颜亶还小,所以宗干就成了真正掌权的人。
这时,宗干已经做出了人生中的重大抉择,他主动放弃了皇位,但皇帝却得依着他。
【宗干的权力巅峰】
1135年,金太宗驾崩,这意味着权力要重新洗牌,对宗干来说,也是人生路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。金太宗的几个儿子都还小,而宗室里的其他亲王又都盯着皇位,局势再次变得不稳定。宗干心想,这回得自己站出来,主导这场变化。
这回,他选了侄子完颜亶来当皇帝,那时候熙宗才20岁,啥经验都没有。宗干就像熙宗的“老爸”一样,自然就成了帮他管事的头儿。虽说熙宗是挂着皇帝的名头,但真正拿主意的人,还是宗干。
宗干在权力分配上真的挺有一套,他一点都不强势,反而是借着皇上的威风来做事。对外头,他帮熙宗推行各种政策,搞定政务上的事儿,让统治更加稳固。
在家里,他像养父一样守护着熙宗,还通过召集宗室成员开会的方式,巧妙地平息了可能发生的权力争夺。
那段时间,金朝的局势说白了就是宗干一个人在把控。他一门心思地推行自己的政治想法,就是要让金朝更接近中原的文化。金朝要想稳稳当当的,不光得靠武力,还得有套好制度来撑腰。
他搞了个三省六部的制度,还把手头的教育机构给扩大了,目的就是要让金朝多学学中原的文化和管理方法。
这个推广汉文化的政策可没那么容易实施,宗干遇到的阻碍主要来自金朝里头的保守派。他们觉得,女真的老本儿不能丢,学太多汉文化,金朝的老传统可就要被冲淡了。
宗干为人并不强硬,他采取了比较折衷的方法来推进事情。他重视女真族的古老传统,并且利用自己在宗室中的威望来化解各种矛盾。这样做有效地减轻了内部的反对力量,使得汉化政策能够顺利地推行下去。
他在军事上也相当雷厉风行。1137年时,北方又一次闹起了叛乱。宗干自个儿指挥平叛行动,他指挥宗室里的将领们一块儿动手,叛乱很快就被摆平了。这一仗打胜后,他的地位又更加稳固了。
1139年那会儿,宗干混得风生水起,直接当上了太师,还被赐封为梁宋国王,那待遇可不是一般的高。他进朝见皇上都不用下跪,还能拄着拐杖就走进大殿,这样的特权在金朝历史上那可是少之又少,差不多就算独一份了。
站在权力的最顶端,熙宗心里头却越来越不是滋味。他慢慢长大,明白了自己不过是个被人摆布的木偶。对于宗干的操控,他心里头那是一百个不乐意,于是悄悄地积攒着自己的实力。宗干呢,压根儿没察觉到这一点,这也就为之后的事情悄悄埋下了雷。
【从巅峰到谢幕】
宗干到了晚年还是闲不下来,身子骨一天不如一天,特别是腿上有毛病,走起路来很费劲。可他照样管着国家大事,熙宗呢,虽然慢慢长大了,但还是离不开宗干。
1140年,情况有了转机,熙宗不再愿意只当个“没实权的皇帝”,他开始想办法通过拉拢心腹来慢慢掌握大权。宗干其实也不是一点没感觉到,但他选择了退让。
硬碰硬只会闹得更大,金朝眼下最缺的就是安稳。
熙宗做事并不冲动,他打着孝顺的旗号,继续对宗干保持敬重,甚至还给了他一个特别的待遇,能在朝堂上参与议事。到了1141年年初,熙宗更进一步,给了宗干“辇舆上殿”的荣誉,意思就是允许他坐着车直接进入皇宫。
这些做法表面上是表示敬意,但骨子里却在慢慢减少宗干的话语权。
那年6月份,宗干离开了人世。金熙宗随即下了道命令,给了他最隆重的身后事待遇,还追封他为梁宋国王。这个头衔啊,就是对他一辈子功劳和地位的最好证明。
宗干引领了金朝制度的变革之路,加速了女真族与汉族文化的交融进程。他给金朝打下了坚实的根基,不过,由于他手中的权力过于集中,也给日后皇室内部的权力斗争埋下了伏笔。
宗干离世后,他的儿子完颜亮在1149年利用一场宫廷变故坐上了皇位。他上位后,更加积极地推动了金朝的领土扩张和汉化进程。与此同时,皇室家族内部的争斗也越来越激烈,这种情况最终严重冲击了金朝的统治根基。
宗干这辈子,简直就是金朝刚开始那会儿,权力怎么斗来斗去,还有制度怎么建立起来的写照。他虽然没当上皇帝,但靠着自己的脑子灵光、做事麻利,把皇权给捏手里了。宗干选的是躲在后面出主意、拉线儿,而不是直接站出来掌大权。
金朝之所以能够崛起,宗干功不可没。他给金朝建立了一套扎实的制度框架,丰富了文化内涵,还稳固了政治根基。经过他的一番整顿,女真人告别了游牧生活,摇身一变成了雄踞北方的强大统治者。
他搞的那些汉化点子,把女真的老规矩给冲淡了。手里头权力抓得太紧,让皇族里头闹得不可开交。他做的这些决定,确实是把金朝给整出了新模样,但同时也给以后留下了不少麻烦根子。
宗干离世后,金熙宗一步步把大权攥在了手里。完颜亮呢,他坐上了皇位,一心想把金朝的地盘再扩大些。这两个人努力之下,金朝可真是风光无限好,走到了最顶峰。但好景不长,金朝内部起了纷争,慢慢地就走了下坡路。
